网站首页  |  欢迎访问衡阳市中心医院官方网站 图书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修改死亡通知单的人

发布时间:2009年8月4日 预览:4297

本报记者   陈书云   实习生   何宇衡

  早就听说市中心医院有一位老医生、老劳模,70多岁了还在为患者看病。

  他曾经创造了衡阳医疗史上的“六个第一例”,让2080名患者获得了二次生命,被誉为“修改死亡通知单的人”。

  他就是市中心医院原大外科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业煌。

  论年龄,陈业煌本应在家与儿女共享天伦之乐,但单位又将他返聘。今年已经76岁的他,仍在心胸外科发挥自己的余热。

  精益求精   勇攀高峰

  在衡阳医疗界,陈业煌最令后辈津津乐道的是他创造的“六个第一例”。

  该院一位医务人员告诉记者,这“六个第一例”分别为:衡阳市第一例86%以上大面积烧伤病人抢救成功;衡阳市第一例二尖瓣分离术成功;衡阳市第一例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开颅清除血肿成功;衡阳市第一例脊髓肿瘤摘除术成功;衡阳市第一例布加氏综合症下腔静脉膜性梗阻手术成功;衡阳市第一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成功。

  他还带领同事创建了心胸外科,十年间共施行了302例难度较大的心脏手术,成功率达96%以上,在省内同行中名列前茅。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先后开展新技术、新疗法96项,获省市科研成果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并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医学专业杂志上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26篇,其中发表在我国权威性刊物《中华心胸血管外科杂志》上的《非固定疗法连枷胸33年回顾》和《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的《小儿开放性胸部外伤的特点及处理》等论文均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他与同事长期艰苦创业,使该院简陋的综合性外科发展成为四个专业外科,在省内享有盛名。
  敬业奉献   心系患者
  陈业煌不仅医术高超,医德更是高尚。他诊治病人,从不分高低贵贱。1989年11月,一名奄奄一息的农村少年被家人抬进医院,说是在某大医院三次手术无效,且父死兄疯,现身无分文,濒临绝境,陈业煌毫不犹豫地决定收其入院,并动情地对来人说:“请相信党,相信社会主义。”他一边组织抢救,一边率先个人捐款,还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呼吁,募集捐款24488元。经过他和全体同仁半年多的精心救治,病人终于起死回生,康复出院,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
  1991年夏季的一天,陈业煌身患急性胆囊炎住院。听说市钢管厂一名工人受了重伤,生命垂危,那时已经58岁的陈业煌立即从床上挣扎起来,与前来医院求援的厂医一道赶赴现场抢救。经长达几个小时的手术,伤员终于转危为安。而他自己却因劳累过度而病情加重,昏倒在手术台旁。
  由于长期带病超负荷工作,陈业煌身患胆结石、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早已年过花甲还坚持参加值班,坚持天天夜查房,遇到危重病人便常常彻夜不眠,全力以赴抢救,还常常为病人端屎端尿,更衣换裤。
  淡泊名利   廉洁自律
  高超的医术让陈业煌赢得了许多患者的信赖,还有些慕名而来的病人及家属千方百计主动给他红包,请吃送礼,他都一一谢绝。从医几十年,他从未接受过病人一分钱的红包。
  一位英籍华裔女士的老父亲到衡阳探亲,因偶感风寒前来就诊,陈业煌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高超的医术,为其查出了早期肺癌,并成功的进行了手术。老人和他在国内的亲属五次登门,拿出一个红包说要感谢他,均被他婉言谢绝,后又改送10盒古汉养生精,仍然被他拒绝了。老人十分感动,带着女儿直接找到院长,见面就跪下说:“谢谢医院培养出这样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专家。我们为祖国的医院感到光荣和骄傲!”
  据了解,陈业煌一家四口多年住在45平方米的旧宿舍内,院内修新宿舍,领导和职工群众一致要求他挑一套,但他却以“我已有住房就可以了,还有不少同志比我更需要住房”为由,硬是坚持退让了,医院里的职工说:“陈主任是从不计较个人名誉、地位和待遇的人。”
  言传身教   甘为人梯
  自1955年陈业煌从湖南医学院毕业以来,一直在衡阳市中心医院工作,他带过100多名年轻医师,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只讲奉献不计报酬”的高尚医德医风影响了几代人。“陈主任和他带的学生都不收礼,不吃请,而且医疗服务相当负责”的赞誉在院内和社会上有口皆碑。他总是千方百计给他的学生们机会,创造条件让其做出更好的成绩,超过自己,他甘为人梯、甘当“垫脚石”。至今,经他长期培养过的实习生、进修生或助手都成了业务骨干,其中已有16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专家名人。一位曾经由他培养而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年轻医师给他写信说:“陈主任,您不仅使我掌握了高深、先进的医术,更让我学到了高尚的医德医风,使我懂得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和乐趣。您是值得我永远尊敬和学习的良师益友。”

 

——摘自《衡阳日报》2009年8月3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