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欢迎访问衡阳市中心医院官方网站 图书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开小口 治大病

发布时间:2013年6月9日 预览:2218

                         开小口 治大病 
                              ——市中心医院介入科见闻录  
     “介入治疗具有定位准确、不开刀、损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的特点,已成为现代医院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病人的欢迎。”近日,市中心医院介入科主任、消化内科专家伍友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介入治疗造福众多患者

    介入治疗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它既不同于内科的吃药打针,也不同于外科的开刀手术,而是在医学影像学设备的导引定位下,利用特殊的穿刺针、导管、导丝、支架和栓塞剂等器械代替传统的手术刀,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据介绍,市中心医院介入治疗科是全市较早开展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单位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以主任医师伍友兴为学科带头人的独立的诊疗体系。科室现已开展血管造影诊断、全身肿瘤的介入治疗、肝肾等部位囊肿介入治疗、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全身病灶穿刺活检、切口妊娠、子宫肌瘤、产后大出血等多种介入治疗新技术,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希望。

  “病情一天天好转,现在感觉好多了!”住在6床的患者对记者说。据了解,这位患者经胃癌术后,肝、胰头、腹膜后转移,黄疸进行性升高,MRCP显示为胆总管下端完全梗阻。医务人员仅用40分钟顺利完成了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术后患者每天引出胆汁800—1000ML,恢复较好,目前正在住院观察。

  一位81岁的高龄患者,因腹痛原因不明在本市某三甲医院就诊,经治疗后,疗效欠佳,诊断不明。随后,经亲戚介绍转入市中心医院介入科,经CT血管造影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伍友兴考虑到患者身体状况较差,腹肌尚软,给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手术,予以球囊扩张、置管溶栓等处理后,恢复良好。

  各类ERCP技术已全面开展

  “自2012年10月应用E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技术至今,介入科采用ERCP技术治疗近百例胆总管结石等病症患者,成功率达95%以上,填补了市中心医院在此领域数年来的空白。”伍友兴告诉记者,介入科在此基础上,已经全面开展了各类ERCP技术,如EST(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BD(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RBD(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术)、EPBD(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等侵入性治疗。

  据介绍,ERCP主要适应于原因不明的阻塞性黄疸疑有肝外胆道梗阻者;疑有各种胆道疾病如结石、肿瘤、硬化性胆管炎等诊断不明者;疑有先天性胆道异常或胆囊术后症状再发者;胰腺肿瘤、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等疾病患者。

  ERCP的基本方法是将十二指肠镜经口腔插至十二指肠降部,经十二指肠乳头进入胆管、胰管进行造影寻找病变,或直接予以治疗等操作。ERCP技术是诊断胆管、胰管病变的“金标准”,它已从单纯的诊断性技术发展为以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技术,是现代胆胰病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ERCP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

  伍友兴说:“ERCP在治疗胰胆管疾病中无需剖腹开刀,静脉麻醉无痛苦,并发症少,恢复快,被称为无疤痕微创手术,是当前胆总管结石治疗的首选方法。”一位84岁的高龄患者,因胆总管多发性结石常并发胰腺炎,曾在本市多家医院进行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后转入市中心医院,伍友兴诊断后建议及时处理胆总管结石。因外科手术风险极高,决定行ERCP取石,术中共取出8颗结石,其中最大一颗的直径为1.2×1.5CM。术后患者康复出院,随访半年,未出现腹痛现象。

  伍友兴称,ERCP技术手术重复性极强,胆总管结石容易复发,如采取传统外科手术复发后再次手术难度明显增加,并发症增多,而采取ERCP技术再次手术则更简单,成功率更高,损伤更小。尤其对一些特殊病人如老年体弱患者,ERCP术中可以通过放置胆管支架,建立良好的胆道引流,即可在不取石情况下,解除胆管阻塞、感染等症状,经过半年左右时间,即可创造更好的ERCP操作条件,进行成功取石。

  47岁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因皮肤巩膜黄染、高热入院。经检查,总胆红素达到670μmol/L,累及胆管范围广,已无外科手术指征,进行介入治疗成功率较低且难度大。但患者家属强烈要求积极治疗。伍友兴与医护人员完善好术前工作后,对患者进行ERCP术,并在此基础上置入双支架(引流左、右胆管),术后引流通畅当晚体温恢复正常。一周后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下降至187μmol/L,患者恢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