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欢迎访问衡阳市中心医院官方网站 图书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医疗战线的“特种兵”

发布时间:2014年5月23日 预览:3294

——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探秘
 
    突发疾病、群体事件、斗殴、车祸……急诊科可以说是医院最紧张、最忙碌的一线科室之一。如果将医院比作医者与病魔做斗争的战场,那么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便是这个战场最前沿的“特种兵”。
3个月内抢救856名危重患者
    5月13日,记者来到在市中心医院急诊科采访,刚值完通宵班的急诊科主任欧阳茴香,在家休息几个小时后又匆匆赶到医院加班。“患者的情况可能会反复,特别是危重患者,心里有点不放心,索性过来看一看。”欧阳茴香一边说,一边在电脑前看着患者的病历。
    近日,一位家住白沙洲的65岁患者,早上买菜时突然晕倒在地,突患心前区持续性疼痛、胸闷心慌,由120送入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入院时,患者瞳孔扩大,急查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急,急诊科主任欧阳茴香立即组织医生展开抢救工作,进行高级生命支持。通过除颤、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呼吸机、药物等及时抢救,15分钟后,患者心跳恢复、自主循环恢复,1个小时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随后,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2天后,患者转危为安,转入心内科普通病房。1周后,患者痊愈,康复出院。
    记者打开《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记录本》看到,上面详细记录着今年1季度收治危重患者的入院记录和病情状况。据统计,1季度共收治危重患者856人,抢救率高达96%。“这仅仅是危重患者的情况,不包括普通急诊患者。”急诊科护士长罗明慧告诉记者,“忙的时候也顾不上记录,只有等抢救完患者才有空统计下,患者太多,也有漏记的。”
一年365天 时刻紧绷保护生命之弦
    急诊科没有固定休息日,患者的呼唤就是冲锋的号角。加班、通宵成为了家常便饭,无论何时,只要听到急救车的铃声一响,医护人员就会立即来到抢救床旁,实施抢救。“几乎没有节假日,每年春节都是在急诊室度过。没办法,医生少病人多,只能辛苦一点。”欧阳茴香笑着说。
   1月31日,大年初一。早上8:05,急诊科的电话响了:“珠晖区光明桥处发生交通事故,24名乘客受伤,快来救援!”欧阳茴香立即赶往医院,开辟绿色通道,安排启动群体伤紧急预案。待他赶到时,只见急诊大厅人头攒动,家属的哭声、患者的呻吟声此起彼伏。他带领医务人员首先对患者进行检伤、分类,将危重患者送到抢救室抢救,而病情相对轻的患者送到留观室进行抢救。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开始了,医务人员熟练地为患者进行止血、包扎、心电监护、上呼吸机……患者编号、检测生命体征、开化验单、送血液标本、写病历、住院手续等工作也有专人负责。
    10:50分,就在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奋力抢救患者时,急诊科电话再次响起“岳临高速松木塘路段发生交通事故,15人受伤,其中4人重伤……”欧阳茴香接到电话后,立刻调动人员,加大抢救力度。各科医护人员团结协作,全力抢救受伤的患者,评估、监测、清创、固位包扎、治疗、记录、检查……整个抢救过程紧张、有序。经过5小时努力,2起交通事故的35名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转入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此时屋外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但每个人的额头上已是热气腾腾,汗水直流。但是,再苦再累也掩盖不住他们的喜悦之情,因为生命高于一切!
为“三无”病人服好务
   2010年,一个姓黄的乞丐因突发脑出血,被路人发现后,拨到急救电话送到市中心医院。入院时,患者衣衫不分长、短袖,不分夏、秋季的混搭,一张饱沧桑的脸,额头和眼角的皱纹很深。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和护理,这位患者意识清醒,脱离生命危险。
    “这些‘三无’患者来的时候都是全身污垢或大便,值班护士每天都要给与擦身、更换衣服、喂食,他们的生活、护理、安全、治疗都我们增加了大量工作压力,但大家都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真诚为患者服务。”罗明慧指着办公室里的衣柜告诉记者,“这3个柜子里都是放的全院医护医院捐赠的衣物,都是供这些三无病员换洗,医院也为三无病员解决了一日三餐。”
    罗明慧说,“三无”患者的去向,是他们最头疼的问题。这位患者是留在科里最长的一名“三无”患者,一住就是4年,上个月才送走。起初,患者神志不清楚,不记得自己叫什么、住在在哪里。后来,自己就不愿意走了,一边在科室接受康复治疗,一边帮助病房里有需要的患者。在这期间,罗明慧拍下患者照片满街找家属,经过5次的寻找,终于在珠晖区飞机坪附近找到其家属,将患者接回家。
(来源:《衡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