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10点,95岁的张德夫老人打开电视,无意中看到了中央四台播放的《七七卢沟桥事变》专题片,这让他想起了70年前的衡阳保卫战,禁不住热血澎湃。
在这场震惊世界的战役中,他曾是国民党88师第264团的军医,在后方抢救从前线运送下来的伤兵,虽然没有直接与日军厮杀,但通过救治伤员,他同样直观感受了这场战役的残酷。
祖籍浙江诸暨的张德夫,人生颇具传奇色彩:他靠两块大洋在衡阳立足,后来成长为湖南口腔医学领域的权威;60多岁当过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95岁高龄却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腿脚利索,每天自己做菜做饭,每天上午和傍晚都要在雁峰公园和岳屏公园散步爬山。
抢救伤员感受战役的残酷
满头银发,脸色红润,“鹤发童颜”让张德夫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
他还有一个明显特征,两道乌黑的剑眉很有个性地向外张扬,与银发形成鲜明对比。
记者与他对话,无需大声或重复,每句话他都听得很明白,然后用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回答记者的提问,他的状态,完全颠覆了记者对90岁以上高龄长者的印象。
“我是浙江诸暨枫桥镇人,18岁开始当兵,当时国民党预10师野战补充团在征兵,我到团医务所当了一名看护兵。”
张德夫年轻时很英俊,人又勤快,医务所里的军医都很喜欢他,工作之余常教他拉丁文和医术。加上他平时勤奋好学,所以医术进步得很快。
后来,张德夫进入国民党88师264团,成为了一名军医。抗战期间,他随部队转战南北,医治过大量伤员。
1944年6月,他被部队调配来到衡阳,衡阳保卫战爆发后,他与部队其他军医以衡南县三塘一农户家为“医院”,抢救从前线运送下来的伤员。
“当时的条件很艰苦,用门板做担架,老百姓用小推车帮忙运送伤员,医疗药品奇缺,血液和麻药几乎没有,我做取子弹这些手术都是直接用手术刀,战士们就用嘴咬布,但很多人还是疼得忍不住大喊。”
张德夫回忆,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一天要做七八十个手术,手脚被炸断,腹部被炸开的战士很多,“有时通宵做手术,累得几乎虚脱”。
他印象中,最幸运的是一位战士左胸被子弹直接打穿,但由于没有伤到主动脉和心脏,经过抢救后,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衡阳沦陷后,张德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无奈之下,他回到浙江诸暨老家,开了家诊所。
解放战争爆发后不久,战火延伸到浙江诸暨,他与妻子又来到上海,找到上海警备区司令部的一个亲戚,当时国民党部队很缺军医,在亲戚的介绍下,他又重新回到部队当军医,巧的是,他又分到88师264团。
参加考试成为新中国的名医
1949年,解放战争末期,264团驻扎在湘乡王珉坪。
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等国民党将领通电起义,湖南解放。
张德夫原本想回老家浙江诸暨,但此时儿子只有三个多月,他身上总共只有两块大洋,一来担心路途遥远、儿子生病,二来觉得“这样回老家太没面子”。于是,他带着妻儿坐车来到衡阳,摆了个小烟摊,靠卖零烟糊口,1949年10月,衡阳解放,他是见证者之一。
张德夫烟摊旁边有家酱油铺,老板是浙江绍兴人,叫陈永隶,是当时的政府议员。因为是浙江老乡,两人很快成为了好朋友。
一天,陈永隶告诉他一个消息,衡阳市招考医生,问他有没有兴趣去考试。
张德夫一听喜出望外,他知道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立刻报了名。
“为了帮我考出好成绩,陈永隶还找了几本书给我看,我烟摊也没摆了,每天努力看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随后的考试中,他考出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当时的衡阳市主管医疗卫生工作的负责人邓国正问他:“你是自己开诊所还是参加工作,如果想参加工作,明天就可以来报到。”张德生想,开诊所自己没资金,不如有份工作稳靠,于是他成为衡阳市卫生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
邓国正非常欣赏他,没过多久,便提拔他当医务股长。张德生没有辜负期望,他上任后发现,衡阳社会上的小诊所很多,但力量都不强,于是他按照区域,把分散的小诊所联合,分别成立了城南、城北和江东联合诊所,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大大增强,而这些联合诊所,就是现在城南、城北和江东医院的前身。
1951年,他把英国伦敦教会创办的仁济医院易名为衡阳市立第二医院(现衡阳市中心医院),并在他的主持下设立了衡阳市首个口腔科。
1952年,张德夫进入衡阳市立第二医院,主要致力于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攻克了大量口腔方面的疑难杂症。
在他的家中,保留了几大本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效果对比照片集,通过这些相册,记者惊讶地发现,在上世纪50年代,他已经能修复严重的面部陈旧性外伤,这项技术在当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引来全国很多医院前来学习,他还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做过示范手术。
正因为在口腔医学独树一帜的建树,他除了担任市中心医院口腔科主任外,还是《湖南省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的编委,是当时湖南口腔医学领域的权威。
曾当过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
“他跟周总理很像,尤其是眉毛。”这是很多人看到张德夫后的第一印象。
正因为跟周总理很像,在上世纪80年代,他还在舞台上演过一段时间的“周总理”。
“1980年,我在全市文教卫生系统开会,好多人说我长得像周总理,当时系统正好要排《人民的好总理》这台戏,需要人演周总理,领导就点名让我演,”张德夫笑着说,“我看病还行,演戏不行,就拒绝了,结果很多领导都来做我的工作,拉不下面子,我就演了。”
那时的张德夫已经年过60岁,为了演好周总理,衡阳市卫生局还专门送他去外地培训。
尽管如此,正式演出那天,台下掌声雷动,他瞬间紧张得全身冒汗,台词一下子全忘了,“不过当时幸好有周总理的秘书在旁边,他小声提醒我台词,否则那次我糗就出大了。”张德夫哈哈大笑。
但那次演出很成功,台下很多观众都流泪了。此后,张德夫在长沙青少年宫、原衡阳市冶金机械厂等企业演过多场,均获得了成功。
“与其说是我演得好,不如说是群众对周总理的热爱。”
长寿的秘诀是:基因+乐观心态+散步爬山+生活习惯好”
95岁高龄的张德夫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腿脚利索,每天都坚持自己买菜做饭,这让街坊邻居羡慕不已。
谈及长寿秘诀,张德夫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基因,他的母亲是115岁的寿星,他觉得自己遗传了母亲的长寿基因;第二是保持乐观的心态,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他从不怨天尤人,即使是“文革”受到冲击,人生遭遇低谷,他也始终保持乐观心态;第三是坚持锻炼,每天上午和傍晚,他都要去雁峰公园或岳屏公园散步、爬山,风雨无阻;第四是生活习惯好,不嗜烟酒不打牌。
张德夫现在“四世同堂”,儿孙们个个都有出息,这让他非常宽心,“虽然老伴去世多年,但我一点都不孤单寂寞,儿孙们经常会来看我,邀请我去他们家吃饭、团聚。”这个时候,是张德夫觉得最欣慰和幸福的时候。

采访张老时,他正在收看《七七卢沟桥事变》专题片。

62岁时,张德夫被选中出演《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来源:《衡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