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王青 邓定蓉
秋冬交替之际,衡阳地区的气温骤降与空气湿度锐减,仿佛大自然开启了“干燥模式”,使得皮肤干燥起屑、瘙痒难耐、静电频发成为困扰市民的普遍问题。衡阳市中心医院副院长、皮肤性病学主任医师、美容主诊医师倪幸指出:“近一个月来,因皮肤干燥引发的特应性皮炎、干性湿疹患者就诊量激增,其中儿童与老年人占比超六成。这些患者不仅皮肤状况糟糕,生活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专家从皮肤生理机制、环境因素、生活习惯三个维度解析问题成因,并结合衡阳本地气候特点,提供科学解决方案。
成因解析:干燥→炎症→瘙痒的恶性循环
1.干燥性瘙痒:皮肤屏障受损后,神经末梢暴露在外,失去了皮脂膜的保护。此时,外界刺激(如衣物摩擦、冷热变化等)会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感。倪幸解释:“这种瘙痒呈阵发性,夜间加重,因为夜间皮肤温度升高,神经敏感性增强,就像被放大了的信号一样,让人感觉更加瘙痒难耐。”很多患者都有这样的体验,晚上躺在床上,瘙痒感就会袭来,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2.疾病叠加效应: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患者本身皮肤屏障就存在缺陷,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更容易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数据显示,银屑病患者秋冬就诊量较春夏增加25%。这些患者的皮肤不仅干燥瘙痒,还可能出现红斑、鳞屑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3.衣物刺激:化纤衣物产生的摩擦会刺激皮肤神经,加重瘙痒。实验表明,穿聚酯纤维衣物者瘙痒感比穿棉质衣物者高40%。化纤衣物的纤维较粗,与皮肤摩擦时会产生静电,刺激皮肤神经,引起瘙痒。而且化纤衣物的透气性较差,不利于皮肤的正常呼吸,也会加重皮肤问题。
解决方案:止痒+抗炎+防止刺激
1.药物干预
轻度瘙痒:外用炉甘石洗剂或1%氢化可的松乳膏。炉甘石洗剂具有收敛、止痒的作用,能缓解皮肤的瘙痒感;氢化可的松乳膏是一种弱效激素类药膏,能减轻皮肤炎症,缓解瘙痒症状。
中重度瘙痒:口服氯雷他定(每日10mg)或润燥止痒胶囊。氯雷他定是一种抗组胺药,能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减轻瘙痒症状;润燥止痒胶囊具有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功效,适用于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
疾病相关瘙痒:银屑病患者需联合使用维生素D3衍生物,如卡泊三醇。维生素D3衍生物能调节皮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减轻银屑病的症状,缓解瘙痒。
2.冷敷镇静
用4℃生理盐水浸湿纱布敷于瘙痒部位,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低温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感。就像给发热的皮肤降降温,让它冷静下来。
3.防止刺激
衣物选择:贴身层穿100%纯棉内衣,纯棉材质柔软透气,对皮肤刺激性小;外层搭配羊毛衫时加穿棉质衬衣,避免羊毛直接接触皮肤,减少摩擦和刺激。
环境加湿:使用超声波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40%—60%。合适的湿度能让皮肤感觉更加舒适,减少静电的产生,缓解皮肤干燥和瘙痒。
成因解析:从皮脂腺“罢工”到环境“抽水”
1.皮脂腺分泌减少:低温环境下,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减缓,皮脂腺的活跃度也随之下降,导致皮肤表面天然油脂层变薄。倪幸强调:“皮脂膜是皮肤的第一道防线,它就像一层隐形的保护罩,不仅能锁住水分,还能抵御外界微生物的侵袭。当油脂减少后,水分蒸发速度加快,角质层含水量低于10%时,皮肤就会出现紧绷、脱屑现象,就像干涸的土地一样出现裂缝。”在衡阳的秋冬季节,这种由于皮脂腺分泌减少导致的皮肤干燥问题尤为突出。
2.空气湿度失衡:衡阳秋冬平均湿度降至50%以下,远低于皮肤舒适的60%—70%区间。干燥的空气就像一个无形的“抽水机”,持续不断地带走皮肤水分,尤其是暴露在外的手部、面部等部位。比如,很多市民在户外活动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脸部皮肤紧绷,手部皮肤变得粗糙,这就是空气湿度失衡对皮肤造成的直接影响。
3.过度清洁的破坏:部分市民习惯用高温水洗澡或使用碱性肥皂,认为这样能洗得更干净。然而,这种做法却会对皮肤造成极大的伤害。高温水会使皮肤表面的血管扩张,加速水分流失;而碱性肥皂会破坏皮肤的酸碱平衡,导致皮肤表面pH值失衡,角质层细胞间脂质流失。研究表明,40℃以上热水洗澡会使皮肤屏障功能下降50%,这就像拆掉了皮肤的“防护墙”,让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
解决方案:修复屏障+锁水保湿
1.科学洗浴
水温控制在37—40℃,这个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既能清洁皮肤,又不会对皮肤造成过度刺激。洗澡时间不超过10分钟,避免长时间浸泡导致皮肤水分流失过多。
选择弱酸性沐浴产品,其pH值与人体皮肤相近,能维持皮肤的酸碱平衡。避免使用磨砂膏,因为磨砂膏中的颗粒会摩擦皮肤,损伤角质层。
洗澡后3分钟内是涂抹保湿霜的最佳时机,此时皮肤毛孔处于张开状态,能更好地吸收保湿成分。应涂抹含神经酰胺、胆固醇的保湿霜,这些成分能帮助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增强皮肤的保湿能力。
2.分层保湿
面部:晨间用含透明质酸的精华打底,透明质酸具有强大的吸水能力,能为皮肤补充水分;夜间叠加角鲨烷面油,角鲨烷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水分流失。
身体:沐浴后全身涂抹尿素维E乳膏,尿素能软化角质层,促进皮肤对水分的吸收;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护皮肤细胞。重点涂抹小腿、肘部等易干燥部位,这些部位皮肤较薄,更容易出现干燥问题。
手足:睡前厚涂含20%尿素的护手霜,然后套上棉手套过夜。棉手套能保持手部的温度和湿度,促进护手霜的吸收,让手足皮肤在夜间得到充分的滋养。
3.饮食调理
每日摄入1500—2000ml温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搭配银耳、梨等润燥食物,银耳富含天然植物性胶质,能滋阴润肺;梨具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对缓解皮肤干燥有一定的帮助。
补充Omega-3脂肪酸(深海鱼、核桃),Omega-3脂肪酸能增强皮肤的锁水能力,使皮肤更加滋润光滑。
成因解析:摩擦生电+湿度不足
1.材质摩擦:化纤衣物(如聚酯纤维、尼龙等)与皮肤摩擦时,电子会发生转移,从而产生静电。实验显示,穿化纤外套者每小时产生静电次数是穿棉质者的3倍。化纤衣物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它容易产生静电,而且静电一旦产生就不容易消散。
2.空气干燥:湿度低于30%时,静电难以通过水汽导走,易在人体表面积聚。衡阳秋冬室内湿度较低,成为静电高发期。干燥的空气就像一个绝缘体,阻止了静电的释放,使得静电在人体上越积越多。
3.皮肤干燥:角质层含水量低时,电阻增大,静电更易滞留。研究表明,皮肤含水量每降低10%,静电电压增加200伏。干燥的皮肤就像一个不良导体,不利于静电的传导和释放。
解决方案:导电+保湿+隔离
1.衣物改造
避免纯化纤材质,选择棉麻混纺或加入导电纤维的衣物。棉麻材质天然环保,对皮肤友好;导电纤维能将静电导走,减少静电的产生和积聚。
洗衣时添加柔顺剂,柔顺剂能在衣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纤维间的摩擦,从而降低静电的产生。
2.环境调控
室内放置绿萝、吊兰等植物,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提升湿度。这些植物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调节室内空气湿度,一举两得。
静电不仅会对皮肤造成影响,还会对电子设备产生损害,使用加湿器能有效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3.个人防护
涂抹含甘油的手霜,甘油具有吸水性,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湿膜,形成导电层,减少静电的积聚。
接触金属前用手摸墙或湿毛巾放电,将身上的静电导走,避免被静电电到。
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诊:
1.皮肤干燥伴红肿、渗液;
2.瘙痒影响睡眠超过3天;
3.全身性脱屑伴发热。
衡阳市中心医院开设多个皮肤专病门诊,提供皮肤镜检测、斑贴试验等精准诊断服务。
倪幸,衡阳市中心医院副院长、皮肤性病学主任医师、美容主诊医师,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皮肤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华人皮肤科医师协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理事,湖南省医学会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南省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衡阳市皮肤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衡阳市医学会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湖南省医疗整形美容协会皮肤激光美容分会常务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与性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在国内多家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擅长变态反应性疾病、重症药疹、银屑病、痤疮、毛发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等疑难皮肤疾病的诊治。


链接:https://hyapp.hyqss.cn/hao/H5/html/News.html?id=5117870&haoId=44851&columnId=44875&token=
https://epaper.hyqss.cn/hywb/h5/html5/2025-11/14/node_62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