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我国心血管病仍呈上升态势,如果不加控制,未来20年将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心血管新病例, 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但不是所有的心血管病都很可怕,学会预防很重要
■本版总策划:申惠龙 ■策划:邹建军 贺正香 ■执行:冷晓君 王颖超
核心提示:
数百万的新增病例、占死亡人数的四成……这些描述,有点吓人。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我国心血管病仍呈上升态势,年轻群体的冠心病治疗形势不容乐观,过早死亡情况严重。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如果不加控制,未来20年将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心血管新病例, 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在衡阳市中心医院,有这样一批医生,他们谙熟岐黄之术,革故鼎新,心系为之奉献毕生精力的广大患者;有这样一些医生,一次次站立在手术台或介入室,从黎明破晓到午夜降临;有这样一些医生,经多年的临床工作,深知广大人民群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与科普强烈需求。
采访这些心血管病专家并不容易,因为,一打电话,他们不是在诊室,就是在手术室或介入室。
作为心血管病专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治病救人无数,但却永远谦虚、低调、含蓄,在他们心里,他们认为看病是医生该做的事,他们说:“尽心尽力地为患者看好病,教会老百姓如何远离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主动捍卫心脏健康。”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这,就是市中心医院一群专家们。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发病率极高,特别在秋冬季是心血管病的高发季节。本文将从心血管疾病的群众认知误区出发,对心血管疾病的群众保健进行一次科普。
急性心肌梗死很可怕

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赵庆禧
急性心肌梗死很可怕,约1/3的病人在到达医院前就已死亡,我们熟悉的高秀敏、马季、侯跃文均死于该病。那么什么是心肌梗死?该如何防治呢?
心脏如同人体的发动机,而冠状动脉就是这个发动机的输油管道,如果输油管道发生堵塞,发动机就会发生功能障碍;心脏一旦发生急性功能障碍,生命就会出现危险。冠状动脉发生堵塞引起的心脏病,叫做“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部分堵塞,会出现一阵一阵的胸痛或胸闷,我们叫“心绞痛”;如果冠状动脉某处发生急性完全堵塞,就会发生一部分心肌因缺血而坏死,我们叫做“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病根是动脉粥样硬化,由于遗传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的作祟,冠状动脉内会缓慢的生长出斑块堵塞血管;而连日的劳累、饱餐、情绪激动等诱因,斑块发生破裂,血液里的血小板趁机在斑块处聚集,血管就被完全堵塞了,急性心肌梗死就此发生。
在心肌梗死发作前1-2天内,病人会有体力下降、出汗、恶心、脸色不好等反常现象,很多人会误以为“感冒”而忽视。发生心肌梗死后,患者会出现持续性胸闷、胸痛,为压榨性的疼痛,咽喉像被卡住,胸部像压了一块石头一样,并且伴有大汗。也有部分老年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表现为牙痛、左肩痛、后背痛、上腹痛。40岁左右的青年人也不可大意,现在心肌梗死已经趋于年轻化了。
怀疑急性心肌梗死时,应马上停止体力活动,躺下休息,取一片硝酸甘油片含于舌下,如果5分钟内胸痛不能缓解,并且伴有大汗,则更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请立即打120。切不可按照网络上发布的“妙招”,像拍打手臂、快速深呼吸法、按压穴位等,以免耽误时间,因为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
医院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早期溶栓或介入治疗。对于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支架介入治疗是最为有效的办法。支架植入术并不可怕,它是一种不动刀的微创手术,能最快的打通堵塞的血管,为挽救生命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疾病,但也是可以预防的疾病,严格地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规范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尽早就医,就可最大限度挽救生命。
心脏康复的“4S”店

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朱晓宇
支架是开通血栓急性闭塞冠状动脉血管(向心肌提供血和氧供应的血管)、挽救急性心肌坏死患者的心肌和生命的最佳治疗手段。开通血管越早,效果越好。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支架不是根治疾病,它没有去除病因。支架术后不能一劳永逸,一定要认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要戒烟,同时要学会安全而有效地运动,学会吃健康饭,控制好忧病和忧支架的焦虑和抑郁,调整好睡眠,在心脏预防康复的“4S”店里学会五个处方,享受人生,回归社会。
处方一:支架后个体化用药指导。预防支架血栓:拜阿司匹林 75-100mg,氯吡格雷75mg,用够1年2选1停1个,剩下一个终身服用。注意出血的副作用;防止支架内或其他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类药物使用,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心梗后保护心功能,预防心力衰竭的药物: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螺内酯;血压血糖达标,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坚持用药,不频繁换药。如果血压控制不满意,可以调整药物,可在原来用药基础上再加用另一类降压药。
处方二: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大量研究证实,有效、规律、适当强度的运动可以促进心血管患者降低体重,减少内脏脂肪,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运动分为:增强心肺功能运动、抗阻运动、身体功能性训练、骨质增强型运动、柔韧性练习和神经运动能力锻炼6大类。对于老年人,锻炼时必须强调防跌跤。
处方三:营养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环节。急性心梗的营养治疗随病情轻重及病情早晚而改变。一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降低总能量。二要注意维持血钾、钠的平衡。建议成人镁的适宜摄入量为300-450mg/天。三要控制液体摄入,可进食浓米汤、去油肉绒、薄面糊等。四要保持丰富膳食纤维摄入,大便通畅,排便时不可用力过猛。五是对于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的患者,应注意维生素k与抗凝药物的拮抗作用。维生素k含量丰富的食物包括豆类、牛奶、麦麸、绿叶蔬菜、动物肝脏、鱼类等。其中绿叶蔬菜、动物肝脏和鱼类含量较高。
处方四:改善心理睡眠问题。积极的心理康复对心脏病患者长期良性预后及降低再发病率、降低病死率效果明显。
处方五:戒烟。
小心高血压的并发症“主动脉夹层”

市中心医院华新分院内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徐 睫
主动脉是人体内最粗大的一支动脉血管,由心脏泵出的血液均经由主动脉的各个分支供往全身器官,所以主动脉就是人体的主干道、母亲河。主动脉壁由内中外三层膜结构组成,当主动脉的内膜不足以承受高压血流的冲击时,就会被血流冲出一个破口,血流经破口灌入主动脉壁中层,将主动脉撕裂成真假腔结构形成夹层,继而引起破裂出血或重要脏器缺血等灾难性后果。
主动脉夹层是极其凶险的心血管疾病,致死率高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心肌梗死。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突发剧烈疼痛和血肿压迫所致脏器缺血症状。临床将其分为StandfordA型和B型两种。其中A型夹层如不及时手术治疗,48小时死亡率高达50%,1个月内死亡率高达90%。即使及时手术,国外报道围手术期死亡率也高达25%,可谓循环系统疾病中的“核武器”。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增龄为主动脉夹层的重要原因,约3/4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有高血压,常年累月持续高血压的冲击会降低人体动脉的弹性,脆弱的内膜就会被高速的血流撕裂出一个口子。以往,主动脉夹层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六左右,属于罕见病。但是近年来发现,主动脉夹层患者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年轻人,最年轻的患者仅二十多岁,这些都与近年来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血压发病率显著增高及诊断水平不断提高有直接关系。高血压本身可能不会带来即刻的恶果,所以老百姓对高血压病已是见怪不怪,甚至开始忽视高血压病的防治,从而造成了高血压所致不良事件发生。
高血压人群预防主动脉夹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旦确诊明确则需摆正心态,将高血压病应视为长期病、慢性病对待,坚持正规服药,控制血压,改善饮食(低盐低脂)及生活习惯(改善睡眠,情绪稳定,戒烟限酒);规律监测血压,高血压人群要进行长期、规律、严格的血压监测,特别是季节交替,天气变冷时;避免突然的血压波动,瞬时血压剧烈波动是导致主动脉夹层的一大诱因,高血压人群应避免可能导致瞬时波动的行为,比如激烈的情绪变化,体位的改变,具有冲撞性的运动,坐车时要佩戴安全带。
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我们需要正确对待高血压病,做到合理防治,避免高血压带来严重的后果。
久坐不动是致命的元凶

市中心医院华新分院内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涂丽珍
无论是赋闲在家,还是在外旅行,还是孕育胎儿,一定要注意多动一动,久坐不动是致命的元凶,因为久坐不动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导致肺栓塞,表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甚至立即而亡,生死发生在呼吸间。
肺栓塞最常见的类型就是肺血栓栓塞症(PTE),而PTE的血栓主要来自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与PTE实质上为一种疾病过程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表现,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于下肢深静脉,深静脉是静脉血流的主要通路,一般与大动脉伴行;深静脉就是城市交通的主干道,主干道坏了,整个城市面临瘫痪;浅静脉就是小道,小道坏了也会造成交通障碍,只是害处相对要少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就是血流在深静脉(多见于下肢)内不正常的凝固形成血栓,使静脉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血栓可能脱落进入并栓塞肺动脉,发生肺血栓栓塞症,从而导致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严重可致死。
久坐不动,血流缓慢,导致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是疾病元凶。
长期久坐,打麻将,玩扑克,上网,长途旅行坐车坐飞机,卧床休息过久等等,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坐时间长了,一定要多喝水,注意动一动,生命在于运动。
部分心梗患者表现为牙痛

市中心医院华新分院内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赵文娟
11月20日是心梗救治日。
急性心梗一直是我国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提高公众对急性心梗的了解和防治意识尤为重要,而且现在心梗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更要及时发现,及时救治。
大多数患者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症状,然后多于清晨时突发胸痛加重,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牙痛、颈痛、背痛、上腹痛伴恶心、呕吐,全身出汗,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患者要停止任何重体力活动,立即就地平卧,赶紧拨打120,抓住黄金抢救1小时,时间就是心肌。
任何疾病都是预防第一,秋冬是心血管病多发季节,人体受冷空气刺激,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促使血栓形成,寒冷也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引起心脏本身血液的供应诱发心肌梗塞。
预防急性心梗的重要措施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过度疲劳;不吸烟;情绪不要剧烈波动,不大喜大悲;注意保暖,秋冬外出不要过早,最好选择上午10点以后,运动适度;洗澡时间不要过长;大便保持通畅;不要突然停用心血管药。
天气寒冷,警防高血压来袭

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段小华
人体的血压值是随气温、昼夜及情绪等因素波动的,通常冬季血压较高,波动较大;而夏季稍低,血压较平稳。这种血压波动与室外温度相关:当室外温度较低时,为抵御寒冷的环境,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加快心率及收缩外周血管的作用,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同时,冬季较弱的阳光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减少,导致钙吸收减少也可能使血压升高。血压这种随气温降低而增高的特性,也是导致高血压患者在季节交替时容易发生危险的原因之一。血压的突然升高会增加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及主动脉夹层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有这些特征的人要谨防高血压:1、老年人。2、父母患高血压则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父母血压正常者。 3、食盐摄入多的人容易患高血压,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摄入可降压。而高钙和高钾饮食可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4、进食油腻的人易患高血压。 5、 长期饮酒者高血压的患病率升高。 6、从事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长期精神紧张、长期受噪音等不良刺激者易患高血压。7、吸烟、肥胖者也易患高血压。8、缺少运动、经常晚睡的人。
因此,在室外温度骤变的季节(冬季和夏秋交替时),高血压病患者及有上述特征的人应勤监测血压,并注意是否有不舒服的感觉,有这些不适的人可能已血压升高:1、头痛、头重、头昏。这种头痛多半是在后脑部有疼痛感,有时还会感到恶心、想吐。有些患者仅有头重、头昏感。2、晕眩。高血压引起的晕眩,以女性多见。高血压引起的晕眩只是有一点头晕目眩的感觉,而不是站立不稳那么严重。3、耳鸣。高血压引起双耳鸣。4、腰酸背疼。部分高血压患者有腰酸背疼的现象。5、心悸、气喘。6、手脚麻痹。高血压患者有手尖、脚尖麻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是暂时性的,短时间内不会消失。7、鼻出血、眼结膜出血。可为高血压患者的首发症状或惟一症状,多因血压过高所致。
监测血压如果大于140/90毫米汞柱,就应该到医院看病,选择合适降压方案。同时生活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醒来时不要立刻离开被褥。应在被褥中活动身体,并请家人将室内变暖和。2、洗脸、刷牙要用温水。3、如厕时应穿着暖和。4、外出时戴手套、帽子、围巾、大衣等、注意保暖。5、等汽车时身做原地踏步等小动作。6、在有暖气的地方可少穿些、离开时再加衣服。7、用干布拭擦皮肤以防寒。8、沐浴前先让浴室充满热气等浴室温度上升后再入浴。9、夜间如厕,为避免受寒可在卧室内安置便器。10、饮酒避免吃盐分过多的小菜。
(来源:2016年11月3日 《衡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