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欢迎访问衡阳市中心医院官方网站 图书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你如何看待普外科这几种病

发布时间:2017年1月17日 预览:2389

核心提示

  过去,一说起普外科,人们自然而然想到开刀、剖腹,因而还没就诊就心里发麻。因此,我们深深感到,普及医学知识比医生开刀和看病更为重要,胆石症、胃肿瘤、甲状腺结节和乳腺增生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了威胁。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相关科普知识,如何诊断,如何预防。本报邀请市中心医院普外科系列相关专家,他们将为大家带来一场科普知识盛宴。

  ■本版总策划:申惠龙  策划:邹建军 贺正香   执行:冷晓君 王颖超

  巧用“法宝”,让结石无处遁形

市中心医院大外科主任、普外中心主任兼肝胆外科主任  李珍发博士

  胆石症是一类常见疾病,发病率占总人群10%左右。根据结石所处位置,大致可分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可单一或相继发生。当然,不同部位结石所致不适症状及体征有所差别,但对人体都有危害,所以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处理。

  最常见的胆囊结石,结石嵌顿后会引起明显的右上腹疼痛,即所谓的急性胆囊炎表现;一部分会导致长期的右上腹隐痛,即慢性胆囊炎表现;还有部分没有明显的不适;长期炎性刺激,部分胆囊发生癌变。而胆囊切除对人体的生活影响不大,所以医生常建议患者早日处理胆囊结石。众所周知,因为腹腔镜微创手术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腹腔镜胆囊切除已成为胆囊结石患者治疗的“金标准”。

  那么,对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能否采用微创方式处理呢?人体的胆管系统形象地称为“胆管树”,胆总管结石就是“树干”上有结石了,一旦发生堵塞,轻者引起疼痛、发热、皮肤巩膜发黄;重者引起血压下降、神志不清,危及生命,即所谓重症胆管炎;还有部分诱发急性胰腺炎。所以对胆总管结石我们更要积极处理。传统的开腹胆总管切开探查当然是一种处理方式,但因其需一个约10~15cm长的切口,许多患者望而生畏。现在有了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我们联合使用腹腔镜和胆道镜,像做胆囊手术一样,轻松地去除胆总管结石。部分高龄患者还可以利用十二指肠镜经口取出结石。

  肝内结石也就是“树根”长了结石,如果是在很小的“根”上面,结石不大,一般对人体影响也不大,不需特殊处理;如果是在较大的“树茎”上面,因为常会引起腹痛、发热,长期刺激还会导致相应部位的肝萎缩、肝硬化、癌变,所以也要积极处理。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腹肝部分切除术。对肝内结石也可采取微创治疗方式去除结石。具体方式就是对那些肝脏还没有发生纤维化、萎缩的病人,利用腹腔镜打开胆总管,再用胆道镜进入肝内胆管取出结石;而对那些结石合并肝纤维化的病人,也可用腹腔镜切除病变的肝脏,再用胆道镜取出残余结石。

  有了这些“法宝”,我们完全可以用微创的方式处理胆囊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让结石再也无处遁形了。

   胃镜是诊断胃癌最准确的方法

 

  市中心医院普外中心副主任、胃肠外科主任  谭曙光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如果能早期发现,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85-95%,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患者在发现胃癌时,都已经处于中晚期,5年的生存率仅为40%,许多患者因此被夺走了生命。

  很多患者在医院就诊前已经有很长的“胃病”病史,总是自行在家口服“胃药”或打点“消炎针”便草草了事,等到腹痛严重、进食后呕吐,甚至出现恶病质后再到医院就诊,这时往往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早期胃癌一般症状都不典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50岁以上,但有年龄提前趋势,男女发病比率2:1,大部分胃癌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残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基础上形成的,而胃镜是诊断胃癌最准确的方法,当出现下述症状后应提高警惕并须及时来医院就诊:一是上腹部不适包括上腹部隐痛、膨胀沉重感、心窝部隐痛,常被当作胃炎或溃疡病加以治疗,虽症状可能暂时缓解,但一段时间后又复发;二是出现食欲减退、厌食、进食后饱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这是一组常见而又缺乏特异性的胃癌早期信号;三是消化道出血、黑便,当粪便呈柏油样、黑便时,特别是在一般饮食控制或服用胃药后也不易止住时,尤其无胃病病史的中老年人,一旦出现黑便更应警惕胃癌的可能;四是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精神不振,且呈进行性加重。

  当然,如不幸发现胃癌,也不需要觉得是世界末日,我们现在认为癌症不是绝症病,而是一种慢性疾病。手术是胃癌首选及最佳治疗手段。随着现代手术技术不断提高,胃癌诊断后的手术率已由过去的50%上升到80%~90%,切除率由30%提高到60%~80%。临床一些晚期病人,难以完整切除,也可以通过姑息性切除或转流手术解决肿瘤出血及梗阻问题,再辅以合理的综合治疗可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甲状腺结节和乳腺增生那些事儿

  市中心医院华新分院大科主任、乳甲外科主任   尹军

  甲状腺结节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细胞在局部异常生长形成的团块,有单发与多发之分。结节较小情况下体检不能触摸到,但彩超可以发现的结节称“甲状腺意外结节”。

  甲状腺结节临床表现:多数患者自己无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少数有甲状腺功能异常,极少数有局部压迫症状。

  有下列危险因素的甲状腺结节需引起重视:有颈部放射线检查治疗史、有甲状腺癌家族史、年龄(儿童甲状腺结节50%为恶性)、男性、单发结节、结节短期内明显增大、出现局部压迫症状,包括持续性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结节质地硬、形状不规则、固定、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甲状腺结节治疗:多数良性甲状腺结节仅需定期随访,无需特殊治疗,部分需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包括:TSH抑制治疗、131I治疗、无水酒精注射、射频消融等,不主张常规使用这些非手术的方法来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

  乳腺增生基本见于所有的生育期女性,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轻中度的乳腺增生不需临床干预处理,重度的乳腺增生影响正常工作休息才需就医。

  乳腺增生的症状:乳房疼痛,常为胀痛或刺痛,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乳房,以一侧偏重多见,疼痛严重者不可触碰,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以乳房肿块处为主,亦可向患侧腋窝、胸胁或肩背部放射,有些则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痒。乳房疼痛常于月经前数天出现或加重,行经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这种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的疼痛是乳腺增生病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乳房肿块,肿块可发于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单个或多个,乳房肿块也有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的特点,月经前肿块增大变硬,月经来潮后肿块缩小变软;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为自发溢液,草黄色或棕色浆液性溢液;月经失调,患者可见月经前后不定期,量少或色淡,可伴痛经;情志改变,患者常感情志不畅或心烦易怒,每遇生气、精神紧张或劳累后加重。

  乳腺增生的治疗:绝大部分的乳腺增生都不需临床治疗,只有当乳腺胀痛不适的连续时间超过月经周期的一半及以上,或影响正常的日常活动及休息,才需要就医诊治。只需保持心情的舒畅,适当的锻炼,每天按时休息,减轻精神压力,多吃水果蔬菜就能让症状明显缓解。特别提醒,需就医诊治,明确诊断,排除其他合并疾病,免得贻误病情。

(来源:2017年1月16日《衡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