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欢迎访问衡阳市中心医院官方网站 图书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全国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唐肖春讲述的战疫故事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7日 08:45:17 预览:4354

来源:衡阳新闻网     2020-04-04 10:04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李镇东报道  3月21日,在即将离开湖北黄冈的前夜,衡阳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护理队长唐肖春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过去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我们肆意挥洒的汗水,也筑起了希望的长城!”是的,衡阳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累计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20人,治愈出院患者数112人、治愈后转专科继续治疗3人、转ICU3人,交上了一份满意的“黄冈答卷”,61名队员成为“黄冈荣誉市民”。唐肖春荣获全国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1.jpg

   3月22日,衡阳万人空巷,迎接英雄回家。“下高速的那一瞬间,当看到那么多迎接我们的人,有领导、有亲人、有同事、但是更多的是不认识的群众。心里一下子毫无顾忌地隔着车窗呐喊、尖叫,甚至站起来不停挥舞手中的小红旗,就像一个外出多年的游子,历经苦难后回到母亲身边一样,是欢喜,是激动,更是亲人般亲切。”唐肖春说,“在黄冈,他们是把我们当做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和尊敬。回到衡阳,这里是我的家,是我生活的地方。终于回家了,终于可以暂时放下担子休息一下,非常安心。”

  成长为一名护士长,感谢同事们的包容

  是什么原因让唐肖春选择从医?唐肖春是从祁东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从小家里条件就不是很好,她又是排行“老大”。1999年,唐肖春初中毕业考入了核工业卫校,当时就想着读书出去后找个稳定的工作,找个别人眼中的“铁饭碗”,而那时候学医是大家一致认为比较体面、比较稳定的出路之一,于是她选择了学医。

  说起选择衡阳市中心医院。唐肖春认为主要是因为在衡阳,中心医院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医院,有辉煌的过去,也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她说,“我当时试用期在中心医院,试用期间我很喜欢这里的老师们和蔼可亲,也喜欢这里融洽的工作环境,参加工作后,我们同事之间相处一直是非常愉快的。”

  参加工作17年,唐肖春在专业方面,一直自我加压,不断进步。2011年6月前就连续完成了护理大专、本科学历的提升,又先后在120急救中心、儿科、呼吸内科、重症ICU工作。刚刚到泌尿外科当护士长的时候,唐肖春认为做得很不理想,特别是外科专科管理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协调方面。但是,泌尿外科的医生、护士并未因为她业务不熟悉而为难她。相反,当唐肖春有疑问时,同事们总是热情的解释、帮助,让她在短时间内,迅速熟悉并掌握科室基本情况和业务情况,并迅速融入泌尿外科这个大家庭。这让唐肖春很感动——“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包容就会有和谐,每一份努力,每一份感动,我一直铭记于心!”

  瞒着家人出征,要求队员先保护好自己

  当记者问及她报名参加驰援湖北的动因时,唐肖春说,“我有八年呼吸内科,四年ICU工作经历,我认为能胜任这次任务,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职责本就是救死扶伤,哪里需要我便去哪里。平常一个工作电话,哪怕我已经休息了,也肯定会起来去医院的,对于我来说就是放不下作为医务人员的这份责任。”

  “去之前我也不清楚湖北的疫情究竟怎么样,尽管心里没底,但是我想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害怕还是没有的必要害怕。”唐肖春回想起当时的决定,笑着告诉记者,“唯一的顾虑就是以前没有带过这么‘庞大’的队伍。”

  从报名“请战”到驰援湖北,唐肖春一开始都是瞒着家人的。直到家人知道她已经到了湖北抗疫一线后,没有半句责备不满,除了支持,更多的是嘱咐她小心,注意保护好自己。

  唐肖春告诉记者,自己带队跟大家说得第一句话和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保护好自己”,不管形势多么严峻,条件多么艰苦,医疗队先要确保自己安全。所以,她对队员要求非常严格,进驻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后检查个人防护是她每天严格把关的一个环节。她常跟队员们说,如果在外自己都不能保护好自己,这样不仅起不到支援的目的,甚至有可能拖垮整个队伍,更不用说救死扶伤了。

  坦然面对病情,既来之则安之。来到黄冈,唐肖春告诉自己和同事们,“我们不仅仅是一名护士,还是一位战士。希望通过我们的全力救治,有更多的病人能够出院。”医疗队员从来不谈论疫情,也从来不谈论患者的病情,心里早已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根据以前的SARS,H7N9禽流感等情况看,没有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结束战斗的。

  来到黄冈,就是来救死扶伤的,大家都把心思用到了病人身上,大家几乎天天忙忙碌碌,想着患者心情有没有好点,患者病情有没有好转,患者饮食营养跟不跟的上……真正做到了一心一意治病救人。

2.jpg

      唐肖春注重工作规范与沟通。她负责各个病房护理单元的布局、护理制度、流程、规范的建立等工作,为此建科室工作微信群方便交流。护理工作是时刻与病患打交道的工作,她还建立了科室医护患微信群以加强医患沟通。为了应对病区物资紧缺,她和各个医院的护理小组长每天开10—20分钟的碰头会,互通有无,谈困难,找出路,设计方案与流程。

  唐肖春还注重混编护理团队思想文化建设。不同科室工作习惯不同、病区环境不熟、护士间情感默契度尚未建立、人员流动较大等因素对排班产生了很大影响。她因地制宜,探索合理排班模式,一对一沟通,积极化解护士的思想顾虑。

  她深知,作为整个“战疫”的关键在于院感防控工作,不但要保护好医务人员,更要保护好病人。至战疫结束,驰援黄冈的医护人员,实现了“零感染”。

  克服艰难险阻,挺进大别山病区

  据唐肖春介绍,衡阳市中心医院一共派出4名医师、12名护士,和衡阳重症医疗队共60人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救治工作,组建湖南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衡阳分队,参加救治58天,分三个阶段开展工作。

  第一阶段,培训阶段。去黄冈的前两天主要是强化培训。全体医疗队员严格按照国家“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开展集中培训、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学习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流程》和院感防控消毒等相关知识,以及个人安全防护培训。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医务人员感染,医疗队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和休息时期的防控制度,细化手卫生、穿脱防护服流程,明确病区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分区,每位队员必须做到人人过关。

3.jpg

    第二阶段,救火阶段。1月27日,衡阳医疗队入驻黄冈市第一批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惠民医院,三个病区患者总数97人,其中重症10人、危重症8人。医疗队全程参与所有患者的医疗护理救治,极大缓解了早期当地医护人员紧缺的压力。派出6名护士去由疗养院临时改建的新冠肺炎定点南湖医院参与救治工作,护理患者数60人,危重症6人。为支援黄冈中心ICU及大别山湖南ICU工作,医疗队分别派出医生4 人次及护士16人次。唐肖春与队长刘军还应指挥部指派到黄冈中医院、黄梅县人民医院隔离病区及ICU 参与会诊及协助工作。

  第三阶段,鏖战阶段。1月29日,按照当地救援指挥部安排,衡阳医疗队正式入驻有黄冈版“小汤山”医院之称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南1栋东五区新病区。在克服人员、场地、设备、消毒隔离等多方面巨大困难的前提之下,从无到有,12小时内开辟病区、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确诊病例54名,其中包括9名重症及3名危重患者。根据中央统一安排,工作一月后轮休5天,又继续投入到大别山战斗。

  衡阳队主战场南1栋东五病区从1月29日开科,截至到3月17日,病区清零,累计收治病人数120人,均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治愈出院患者数112人、治愈后转专科继续治疗3人、转ICU3人、死亡2人。累计轻型病例数量10人、普通型病例数量74人、重型病例数量32人、危重型病例数量4人;还进行了肺复张、俯卧位通气、血液净化、深静脉置管等其他特殊治疗,取得了鏖战黄冈的胜利。

  “在黄冈期间,我们时常被感动着。”

  回忆起在驰援湖北的日日夜夜,唐肖春说,“在黄冈期间,我们时常被感动着。”最苦、最累的还是当地医护人员。此次黄冈医护人员无愧于最纯粹的“白衣天使”。唐肖春告诉记者,他们去时,当地医护人员已起早贪黑、不堪重负很多天了;他们回时,当地医护人员还要坚持最后一班岗。而且这个岗还不知道何时结束,更不能有丝毫松懈。他们一起工作了58天,足足感动了58天。离别那天,唐肖春跟黄冈的一名护士长拥别之时,觉得她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在唐肖春耳边不停地叮咛、不停地嘱咐,“我在她怀里像极了出嫁的闺女,出门前千般不忍、万般不舍。然而,她丝毫没有在意自己早已是心力憔悴,双眼布满血丝,口罩底下那皲裂的嘴唇,发干的嗓子,显得那样的情深义重。其实,我早已是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我就这样抱着她,久久不愿放开。”

  采访中,唐肖春还讲到了一位女患者的鞠躬故事,“她有深爱着的爱人,也有水灵的子女,也许这辈子,她就这么陪着他一起慢慢变老,直到白发苍苍,直到双眼闭而不睁。然而,疫情让尚且年轻的她绝望的独自躺在病榻之上,她的世界似乎随时可能灰飞湮灭。十多天悄然过去,她终于康复了,当得知自己终于可以回家的那一刻,其实她的心早已远去。然而,在即将迈过门槛的那一刻,她似乎想到什么。转过头来,面对正凝视着她的天使们,整了整衣角,捋了捋发髻,恭敬地鞠下了一个90度的躬,久久不起,泪潸然而下。”“你们给了我重生,我给你们此生最大的敬意,生命不止,恩情不忘。”

4.jpg

  为救治患者,大家都是战士,不遗余力。此次支援黄冈的护士,绝大多数是女护士,而且绝大多数是年轻女护士。在家里,她们就是父母的心头肉,捧在手上怕融,放在心里怕化。然而到了黄冈后,穿上防护服,她们便是战士,不惧艰苦,不畏脏和累。偌大一个氧气罐,就是成年男子要搬动都要竭尽全力,但是她们却没有丝毫犹豫,一个人搬不动,就两个人、三个人,硬生生地把氧气瓶挪到了患者床边。一天下来,这样的氧气瓶不止搬一个,而且这只是日常工作中一个小小的缩影。“战疫面前人人奋勇向前,人人竭尽全力。从来就没有听到她们说过累。”

  有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时常发生在救治一线。有一位病人康复时画了一幅医护人员的画,还凭自己的记忆力写下了她能记到的医生、护士的名字,这让医疗队员们久久感动。唐肖春说,“一个病人记一个医生的名字很简单,因为病一直是他看的。但是,让一个病人去记一个护士的名字,不容易,因为护理病人的护士早晚都在变化。能够让病人记住名字,那份感激肯定铭刻于心了。”

相关链接:

1.https://app.e0734.com/index.php/news/detail/941541?from=singlemessage

2.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ource=share&art_id=8430508358118004703&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8430508358118004703&from=singlemessage